Release time:Nov. 28, 2024, 9:15 a.m.
Category:
历史
Label:
丝绸之路的连接及其在促进跨区域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已成为世界历史概述中日益突出的特征。因此,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大博弈时代(1813-1907年)”,欧洲和北美的学者因在北方丝绸之路沿线发现了敦煌莫高窟等文化遗迹,而将目光聚焦于这一地区。同一时期,一些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和英国人,对中国西南地区及其与东南亚大陆历史上的贸易联系产生了学术研究兴趣。然而,考古活动的中心仍位于北方。即便在今天,西方学术界对西南地区的关注仍远不及北方,但这种兴趣缺失的状况未来必将改变。在学术界,20世纪以来中国和日本学者在不同时期的大量研究成果,以及近期泰国和越南学者的贡献,使西南丝绸之路研究在欧亚跨区域交流体系的宏大图景中占据了新的重要地位。在政治领域,随着中国与南部和西南部邻国贸易与安全关系的深化,西南地区已成为中国更重要的政策考量对象,例如近期越南北部省份、老挝与中国广西、云南两省提出的“两廊一圈”区域合作倡议便是明证。该倡议旨在通过贸易运输、旅游业和特区开发,复兴该地区昔日贸易路线的交通联系。
在更广泛的亚洲贸易中,另一个重要但研究不足的方面是海路与陆路贸易之间的联系。陆路贸易路线往往与海路相辅相成,两种网络协同运作。在750年至1000年间,巴格达哈里发国的阿拉伯商人既可以选择从波斯湾经印度洋航行至南海,也可以穿越前粟特地区进入中国西部。这一时期,阿拉伯商人在斯里兰卡定居,促成了波斯湾地区与中国南方港口南海(广州)之间的长途贸易连接。再往西,沿着中国南部海岸的合浦,常被描述为往来于西南丝绸之路东部路段的商人的海上门户。沿途,多个海港成为向北连接盛行的东西向陆路路线的起点——当内陆帝国和平稳定时,这些陆路繁荣发展;而当和平不再时,则让位于海路。其中一条海陆混合路线涉及印度洋商人横渡孟加拉湾,在伊洛瓦底江河口登陆,装卸货物后沿河谷向北运输至上述西南丝绸之路的南端支线。
此类贸易联系与琳达·谢弗(Lynda Shaffer)在世界历史语境中描述的“南方化”趋势高度契合。12世纪,阿拉伯、南亚和东南亚航海者通过印度洋贸易开辟了东西方货物循环的替代路线,连接中国南方与地中海地区。正如我们不应忽视海路在维持经东南亚北部进入中国南方边境的陆路贸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直至南宋结束),我们也必须铭记西南丝绸之路在全球联系中所起到的互补作用。